首页 / 范文 > 正文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精选6篇)

敬畏生命 篇1

  [小引]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的伦理学。他认为,,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文一]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峄桐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摘自《青岛环保》,有改动)

  [品评]

  作者依据“伟人”理论,紧紧围绕“生命之网”这一比喻阐发开来,高屋建瓴地指出——“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作者还注意运用确凿的数据和事实来述说人类贪欲造成的罪恶,正是人类的滥捕、滥伐,才导致一个个物种在地球上迅速灭绝,这是生物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因为现实触目惊心,致使作者的笔端也蕴含感情,比如“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一段,反问句并举,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文二]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

  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文三]

  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载《散文》)

  [品评]

  本文内容非常丰富,既引用了生动的故事,又叙述了亲身经历,而且不乏精当的议论,使读者在饶有意趣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结尾的语句“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如巨大的红色惊叹号,特别具有警策力量。

  [文四]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摘自《广西环保》)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敬畏生命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去感悟生活和人生

  3.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力量。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和录音带(也可用电脑一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

  一、课前演讲:轮到的同学谈学习某方面的感受 (3分钟)

  随机请一名学生评价演讲的效果(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有的学生不脱稿或者其他不合要求者,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2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片断,教师简介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乐曲中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都是表现作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

  [备学生]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谈感受,导出一种力量感而得出向命运的抗争与挑战的想法,再结合各篇目的标题让学生归纳共同主题。

  教师讲解:这节课先从《敬畏生命》一文体会作者是从什么现象引起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播放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全班在乐曲声中朗诵全文。(该乐曲较抒情,开始平缓,后面略有起伏,以配合课文感情的变化。)

  方法指导:朗读前先提醒几个易读错的字音:纤读作xi n诧 ch ,侈 ch ,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节奏;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在朗读后,对学生读书情况作评价并补充正音。

  [备学生]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要进行纠正或者示范性朗读,在概括事件和抒情时给予不同的合理答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述。(实现目标1)

  抽查二人后由有兴趣的补充,教师评价,内容要点:作者偶而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的感悟。

  [备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即可。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要点即可,同时注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答题能力.

  [讨论]读完全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先独立思考,进行笔录,再相继发言,班内交流。(实现目标1、3)

  [备学生]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谈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学生讲到一点也行,最后教师把各人答案归并.

  四、分析写作思路,加深理解。(20钟)

  [练习]朗读课文片断。

  要求:选出自己欣赏的或能触动自己感受的片断,自由地、大声地读。

  [解说]从大家发言和朗读的情况看来,这篇短文很能触动人,而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效果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注:以下采用师生对答的方式进行)

  [备学生]少量学生找不到感受深的片断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很多人教师就要给出一点示范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

  [提问]文章是从什么事情入笔的?

  要点:从作者偶尔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入手写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实现目2)

  [提问]这样的日常小事为什么会让作者有所感触?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要点:因为树木在飘送种子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伟大。语句有“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用课文语句回答。

  要点:“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提问]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开头两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实现目标1)

  要点:开头两段以记叙为主,最后两段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开头的记叙是基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蓄势、铺垫;最后的议论、抒情用来揭示文章主旨,即“我”之感悟。

  [备学生]本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提示的基础上可加以总结,学生只要可以说了零星即可]

  [提问]作者如何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即作者如何从事件引出感悟,这是理解本文写法的关键)?(实现目标2)

  要点:作者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做线索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从开头的“不经意”、“不注意”——“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悟。

  [讲解]:作者先简要叙述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事,然后借助自己内心的感触,通过抒情、议论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文章不长,语言平实,却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讨论]谈谈你对本文写法的看法。

  [处理方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写法。自由发言,如果无人说则提问三人以上中上生.

  五、欣赏品味。(3分钟)

  [练习]朗读全文。

  [处理方]法:散读法,老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前要求学生:带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读;欣赏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发感悟和思考的巧妙构思及其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教师讲解: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要学习这种写法,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深入思考。

  七、作业 布置。(1分钟)

  1.为什么说树木飘送种子是“惊心动魄的壮举”?(A)

  2.解释下列词语。 浑然不觉 诧异 震撼 奢侈 惊心动魄。(A)

  3.从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摘抄关于“人生”“生命”的名句不少于十句。(B)

  4.观察植物萌芽、生长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写一段体会,200字左右。(C)

  说课:以朗读、阅读、讨论为主,同学借助音乐激发情绪。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学后记:事实证明本文在教学过程 中引用了音乐的刺激,效果不错,开头学生听到《命运》很激动,充满活力,这也乐曲本身的特点也有关系,所以应该选准。配乐朗诵也增加了一些情趣。不过在整体课文这一环节上学生大多不敢说,不善于说,往往只是只言片语,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后来好了一些,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很有帮助,要坚持下去。

  附板书:

  景:树木 飘散 白色纤维

  无限 整个 漫天

  情:不经意-------吃惊--------诧异、震撼 (叙述描写)

  折服、敬畏生命

  (抒情、议论)

敬畏生命 篇3

  [教学实录]

  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文——《生命的壮歌》。

  (生倾情读文)

  “蚁国英雄”

  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着火了。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放松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生命桥”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踉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向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疏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师:请你们谈谈读了课文的感受?

  生:蚂蚁了不起!

  生:羚羊真神奇!

  生:我对它们肃然起敬!

  师:读了蚂蚁和羚羊用生命写就的撼人魂魄的悲壮凄美的诗歌,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默读课文,想一想被大火包围的蚂蚁,被猎队逼近悬崖的羚羊,他们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是怎样*智慧求得生存的?

  (生圈点勾画,静思默想)

  师:先说说蚂蚁,再说说羚羊。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情况万分危急,蚂蚁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师:火舌围着的包围圈在缩小,情况更加严峻,部分蚂蚁开始惨遭厄运,课文中写道——

  生:“火神肆虐的热浪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

  师:此时,如不迅速采取行动,所有的蚂蚁都会葬身火海。他们的行动是——

  生:“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师:“区区的弱者”,什么叫“区区”?

  生:小。

  师:小小的蚂蚁,的确是弱者。但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他们不是束手待毙,而是——

  生:“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师:扭成一团,团结就有了力量,弱者就变成了——

  生:强者!

  师:无情的烈火逼迫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凝聚个体,抱成团体,滚动突围。

  生:“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我似乎听到了“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我似乎闻到了外层蚂蚁“被焚烧而发生的焦臭气味”。但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放松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师:蚁国英雄们用生命的代价证明了,此时,只有放弃个体,才能保全整体!齐读“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生:“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师:一层薄薄的烟雾即将散去,一道道弧线正凌空升起。让我们走上这令人敬畏的《生命桥》。

  师:“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羚羊们面临着灭顶之灾。它们怎么办呢?是束手就擒,还是绝路求生?

  生:绝路求生。

  师:他们是怎样绝路求生的?

  生:先分成两队,然后一只老羚羊带头试跳,最后一队队羚羊学着跳。

  师: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

  生:“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年轻羚羊向悬崖对面跳过去,老羚羊随即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老羚羊死了!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年轻的羚羊活了。有死有生,死而后生。

  生:“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临危不乱,井然有序,如果大家争先恐后,一片混乱,就会影响飞跃,就会贻误时机,就会被活捉。

  生:“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老羚羊死了,虽死优生。猎人们最终在伟大的生命桥面前退却了——他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师:即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放下猎枪,就是敬畏生命!

  师:我们敬畏生命,敬畏非常时期蚂蚁和羚羊的生存智慧,我们同样敬畏常态下一些动物的生存智慧。请看资料——

  在北美洲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旅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旅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旅鼠的天敌。但它们对旅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到力竭气绝而死。

  中国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

  坠崖而亡。

  师:请谈谈你们的感想!

  生:用一部分老鼠的死换来了整个鼠群的生,这些决意奔赴死亡的老鼠所选择的是正确的。

  生:狐狸虽喜食老鼠,但他们知道适可而止。

  生:狐狸和猴子都知道适时地自生自灭。

  生:那成群结队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的老鼠,那夜以继日不间歇疯狂舞蹈直到力竭气绝而死的狐狸,那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的猴子。那悲壮的一幕幕,把我的眼圈都看红了。为了种族的繁衍和生存,它们去奔赴死亡的约会,把生命交回了大自然。

  生:从动物们身上,我明白了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生死死,生死无穷。

  生:在保存整体的大义面前,它们死得悲壮,死得其所。这样的死亡,是绿色的死亡!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动物们表现得的确都很大度!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吗?

  师:反躬自问,我们越发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

  [教学思考]

  《圣经》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佛经》说,“觉悟一切皆空,是智慧的开始”;我认为,“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首先,它意味着与生命对话。譬如与那“肝胆俱裂也不言放弃”的蚂蚁对话,与那“粉身碎骨也不束手待毙”的羚羊对话,与那“相拥相携、投海自尽”的旅鼠对话,与那“日夜舞蹈力竭气绝”的狐狸对话,与那“毅然决然坠崖而亡”的猴子对话。与危难之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小生命对话,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客,怎能不油然而生“敬畏生命”之恃?

  其次,它意味着与智慧对话。烈火包围之中的蚂蚁们能够“迅速地扭成一团”,团体突围;猎人包抄之下的老羚羊能够甘做“桥墩”,让小羚羊置死地而后生;旅鼠、狐狸、猴子能够以决绝的方式理性地控制种族数量,求得生态平衡。如此明抉的生存智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我们敬畏这些动物的生命,就是敬畏它们的生存智慧。

  生存智慧关涉着生命的质量。譬如,教育的生存智慧:如果圃于环境的压力,一味儿地向往“功利教育”,这样的课堂便会机械地迎合“科考”,用累积学分来“牟取”学历,获得学位。但是,当面对实际人生挑战的时候,却不免依然彷徨,因为那些耳提面命的知识不是活泼流动、与时俱进的智慧。

  智慧是什么?在傅佩荣先生看来:“第一,它与主体结合,凡事皆问‘如果是我,又当如何?’由此表现为抉择的明快与勇气。第二,它与整体相关联。凡事视其在时间上的前因后果和空间上的组合脉络,由此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的作风。第三,它与根本呼应,所谓根本,即是人生的终极归宿及意义坚定,凡事皆思其在死亡限制之下尚有何种价值。”(《智慧的魅力》)

  这种智慧,在学生与《生命的壮歌》对话中已初见端倪:“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吗?”“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动物们表现的确都很大度!”“它们死得悲壮,死得其所。这样的死亡,是绿色的死亡!”

  敬畏生命,欣赏他人生命最美好的一面,同时表现自己生命最美好的一面。旨在唤醒不安于有生有灭的肉身生活限制的我们的灵魂,寻求这种“欣赏”与“表现”的超越途径。不管寻求有无结果,寻求本身已经和肉身生活保持了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便是“智慧的开始”

敬畏生命 篇4

  初一语文第二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学习整体感悟文章,提炼文章主旨。

  2.  学习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时间安排】

  第一课3课时,第二课两课时,第三课两课时,第四、第五课安排学生课外自读。

  第一课

  【教学目标 】

  1.                                   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领悟和对生命的热爱,从含蓄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的主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操。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想】

  1.文章的思想内容比较抽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拟以揣摩文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口,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以提问讨论为主。

  3.两篇课文各用一课时,另用一课时来进行作业 训练。字词学习留待第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敬畏生命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直接进入课题,提示作者,提问引起学生注意:

  问: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可敬?又怎么可畏?

  二.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领会:

  1.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提问讨论。

  1.根据刚才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所见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3、4、5段):书写自己的感受。〗

  2.请一个学生复述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要求说出开始时的神情,随后的变化,第二天的情态,并说清楚其原因。

  〖突出:几棵树、飘散──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

  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

  3.第二部分作者书写了自己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和句子。(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感受。相关的词语同时要求学生翻书理解。)

  〖词有:折服、敬畏、碰撞、感动。句子有:1我几乎第一次遇见生命。2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4.作者为什么“折服”、“敬畏”?

  〖因为我“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为“造物者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感动。

  5.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因为树不分昼夜的飘送种子,为播撒后代竭尽全力,而成功率却极小,或许其中“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6.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作者以前对生命的形式和意义并不经意,只是把它看作一种具体的物的生存方式,而没有去思考它们的作为“生命”的本质意义。而这次飞絮飘种的情景,引发作者第一次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感悟,她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在于──无私地传递生命,不惜代价,不求回报,顽强执着的,惊心动魄的精神。“生命”在这里已不是一种具体的植物或动物,而是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生命,即本质意义上的生命,或生命的本质意义。〗

  7.文章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这个句子比较复杂,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去启发学生理解。)

  〖“土地”比喻心田,即“心之峡谷”;“敬畏”应是“敬重,不敢轻视”的意思。这个句子含蓄地写出了由树木飞絮飘种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无私的、顽强的,要热爱生命、敬重生命。这种感悟经过作者长期的观察和深思,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理性认识,所以把它比喻为成长在心之峡谷的一棵蔚然成阴的大树,不仅让“我”懂得了敬畏生命,而且还让“我”懂得了“怎样敬畏生命”。〗

  8.作者在文章末尾表达的情感与前面有甚么不同?

  (理解文章情感发展的线索)〖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阴〗

  四.总结。(提问回顾前面讲过的重点)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略)

  3.在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现象中,有什么让你感动的地方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讨论。)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预习提示要求积累的词语,并分别造句。

  2.回答练习第一题的两个问。

  附板书设计 :

  敬畏生命

  张晓凤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所见到的景象。

  几棵树、飘散——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

  第二部分(3、4、5段):书写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无私的、顽强的,要热爱生命、敬重生命。

  感情线索:不经意──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阴

  第二课时

  热爱生命

  蒙田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直接进入课文,然后简介作者。

  (先要求学生读注释1,再补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大批解除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及培根、蒙田等等。《热爱生命》是蒙田晚年写的一篇随笔。现在我们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一下此文的“生命”与上文的“生命”有什么异同。

  二、学生朗读课文(由两个学生分段读),并正音。

  三、提问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含义。

  1.《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中的“生命”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指普遍的、抽象的生命,指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具体歌颂的是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的本质特征;后者指人的生命,具体指的是人生、生活,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能说出主要句子。)

  3.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4.怎样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5.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结果?

  〖“糊涂人一生枯燥无味”,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

  6.第二段谈到“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7.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8.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这个问题拟再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第一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第二段着重从生与死,生命的短暂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四、比较两文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题材、主旨、表达、风格几方面比较。)

  〖同:主旨相通,谈生命,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

  异:前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后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前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后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

  五、布置作业 。

  1.书面完成练习第二题。

  2.做《文段阅读》中第一课的作业 。

  3.如有时间可课内做“一课一练”。

  附板书设计 :

  热爱生命

  蒙田

  度日: 坏日子 消磨 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慢慢地赏玩 细细品尝

  “哲人”:打发 消磨 回避 无视它 苦事 贱物 糊涂人一生枯燥无味

  “我”:称颂 富有乐趣 无比优越 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

  第一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

  第二段着重从生与死,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同:主旨相通,谈生命,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

  异:前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

  后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前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后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针对前两节课的作业 ,进行讲评和订正。重点是造句。

  二、继续完成“一课一练”的作业 并订正。

  三、根据前两节课的情况,查漏补缺。

敬畏生命 篇5

  [小引]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文一]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 

  峄桐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摘自《青岛环保》,有改动) 

  [品评] 

  作者依据“伟人”理论,紧紧围绕“生命之网”这一比喻阐发开来,高屋建瓴地指出——“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作者还注意运用确凿的数据和事实来述说人类贪欲造成的罪恶,正是人类的滥捕、滥伐,才导致一个个物种在地球上迅速灭绝,这是生物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因为现实触目惊心,致使作者的笔端也蕴含感情,比如“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一段,反问句并举,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文二]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 

  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文三] 

  敬畏生命 

  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载《散文》) 

  [品评] 

  本文内容非常丰富,既引用了生动的故事,又叙述了亲身经历,而且不乏精当的议论,使读者在饶有意趣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 

  结尾的语句“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如巨大的红色惊叹号,特别具有警策力量。 

  [文四]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摘自《广西环保》)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敬畏生命 篇6

  学习目的:

  1、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训练朗读。

  学习难点: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敬畏生命》。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思考:(思考的问题都由多媒体放映)

  1 我们从出生开始,2 就不3 停地接触到各种生命,4 但是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因为这一次他“真的看到了”那群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这生命让“我感到诧异和震撼”,让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生命的“投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壮举”。成千上万的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却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为生命,所以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二、品味语言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指导。(思考的问题都由幻灯片投影)

  思考:①“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为什么用“长得不能再长”,而不用“漫长”或“很长”之类的词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长得不能再长”说明长到了极点,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若换成“漫长”“很长”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②“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

  ———若把起其换成“我起先…,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白色的纤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定语后置,以示强调。若把定语还原,则不能突出纤维的特征——“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第一段。

  三、四人小组朗读剩下文段(每人一段),小组互评。

  小组内积极讨论(按老师的方法设计问题,品味语言,特别是对表现作者敬畏生命的语句重点品味),老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老师引导,补充小结。

  板书:                    敬畏生命

  第一段:(第1~2节)无意中发现植物靠风力播送种子、繁衍生命的现象感到诧异和震撼。                 观

  第二段:(第3~4节)抒发心底强烈的触动。对生命产生敬畏、折服

  感

  第三段:(第5节)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级组统一练习(油印)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意识领悟。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训练朗读。

  学习难点:能对生命加深理解。

  教具:幻灯机

  过程:

  一、整体把握,积累语感。

  1.师范读《热爱生命》

  2.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体验,看看能否加以补充或扩展。(幻灯片投影下列文字)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只有乐于生的人才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3.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发言讨论,老师点评。(注: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无需统一观点)

  二、积累与扩展

  1.把成语“浑然不觉”、“无以名状”、“惊心动魄”、“风和日丽”、“枯燥无味”、“躁动不安”、“稍纵即逝”抄在卡片上,并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三、小结:(略)

  板书:                  热爱生命

  第一段:从生的角度阐述应怎样看待生命、活得充实    生     死

  第二段:从死的角度阐述应怎样抓紧时间、留住日子    死     生

  作业 :1.从文中再找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

  课外作业 :

  举行一次班级演讲赛。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谈谈:

  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敬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后记:

展开全文阅读